點閱次數:781 上一則 | 下一則
發布日期:2022/8/31
【特別企畫】期待普世教會協會第11屆大會:基督的愛催迫世界走向和解與合一


作者/◎鄭仰恩(WCC中央委員)

WCC第11屆大會的籌劃和實際參與

普世教會協會(WCC)將於今年(2022年)8月31日至9月8日在德國的喀斯魯(Karlsruhe)召開第11屆大會,這是由2018年的中央委員會作出的決定。當時,另一個爭取主辦的對手是南非的開普敦,有趣的是,兩個提出邀請的教會都以「轉型正義的歷史旅程」作主要訴求,不過,德國教會還提出另外的訴求,就是期待普世教會能夠借助大會的舉辦到歐洲去「重振」(revitalize)基督教的見證和影響力。結果,德國教會以相當懸殊的票數勝出,這也是自第四屆大會在瑞典的烏撒拉(Uppsala, 1968年)舉行後,再次於歐洲開會。

2006年巴西愉港大會,PCT普世代表團。

自1948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創立並舉行第一屆大會以來,WCC都是每七年舉行一次大會,上屆2013年在韓國釜山舉辦時決議以後將每八年舉辦一次,沒想到因疫情又延一年,我的中央委員一職也延長至九年,任期到開大會為止。因前任總幹事戴維德(Olav Fykse-Tveit)任期於2019年底屆滿,2022年6月在日內瓦舉行最後一次中央委員會也選出新總幹事,由南非聯合長老教會(UPCSA)的神學教授傑瑞.佩雷(Jerry Pillay)出任。

除了擔任中央委員之外,我自2018年起也被選派為下屆大會籌備委員,籌委會先是開了兩次實體會議,之後都改線上,過程大致順利,本屆大會也確定將以實體召開。主辦單位包括地主巴登福音教會及德國福音教會(EKD)都積極參與籌劃,也得到德國政府充裕的經費補助。喀斯魯是個小城市,建城後的歷史僅兩百多年,卻位居歐洲中心,所以大會也安排週末兩天的參訪活動,包括在德國及法國許多著名的城市或鄉鎮,期待與會者能學習在地的歷史、普世及宣教見證,很令人期待。

在此也分享一下過去參與過三屆大會的經驗,主要是通過每日的禮拜、查經、專題演講、會議討論、茶點時間、非正式談話、共同搭車,以及參訪活動等,和各國普世代表相識、作朋友、分享、互動,並一起關心普世重要議題。此外,每天早晚更可以經驗到多元且豐富的禮拜、音樂和禮儀,體驗不同信仰傳統的精神與特色,特別是禮拜中常有「象徵式行動」(symbolic act),讓人印象深刻。

今年的大會流程也相當類似:每天早晨皆以禱告及查經開始,早禱結束之後,所有與會者將參與神學與處境化的大堂主題演講,之後,所有的正式與會者則會被分到「家庭小組」(home group)共同反思專講內容,其他非正式的與會者則受邀請參加大堂的聖經研究。用完午餐之後,正式的代表們繼續參加全體議事會議,接著分組參與普世對話活動(共23組),一同探討教會如何因應當代議題,其他與會者則可自由參與市集及工作坊。最後,再以祈禱結束一天。大會過程中,代表們也會被分派到各個委員會及全體議會中參與協商及議事。

2013年韓國釜山大會,PCT青年普世宣達團。

WCC大會主題及神學反思

從2019年底起,我又被指派和另外12位神學家組成「大會主題神學小組」,除了在日內瓦召開的第一次寫作會議外,我們在這兩年半當中已舉行過將近15次的線上會議。想像一下,分別來自全球13個時區的13位神學家虛擬地齊聚在一個螢幕裡開會,場面應該非常勁爆才對,不過,沒有人搶著說話,過程井然有序。更值得關注的是,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基督的愛催迫世界走向和解與合一」(Christ’s Love Move the World to Reconciliation and Unity),然而,在會議中,眾多神學家所關注的,卻是現今的疫情對此一主題會帶來何種新的意涵和體認。到2021年春天,神學反思全文已經完成,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參考。我在下面點出反思文中一些主要的神學關注。

反思文首先指出,疫情為全球帶來深刻的共同經驗:大量的死亡人數造成對未來強烈感受到哀傷、脆弱、焦慮,關係的斷絕與碎裂讓人不禁要下跪,巨大的創傷甚至讓更多人選擇走上絕路。人們開始學習謙卑,在被要求保持距離的同時更深地感受到彼此連結的重要性。過去(特別是在西方社會)所輕易認定且賴以為是的自主、獨立、個人特質都逐漸幻滅:人算什麼?自以為是萬有的主人,卻不知自己僅是受造界的一分子,且是脆弱至極。同時,全球疫情也更明顯讓我們看到世界的諸多不公平處境並且敏銳地體認到當代的重大危機,包括氣候變遷、各種不公義、數位革命等。教會也為了要如何持續禮拜、施行聖禮、服務世界而掙扎,甚至彼此爭辯(也在公共領域討論)是否有忠實於上帝以及祂的子民。在世界上諸多民族、社群,甚至生態大地都發出傷痛、苦難、抗議的聲音時,基督的悲憫之愛(compassion)是否能被體認,特別是那些受苦最深的窮人?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歷屆WCC大會中第一次以「愛」為主題,因此,神學反思以「三一上帝的愛在基督裡向整個受造界展現」為主軸。確實,基督的悲憫之愛已藉著祂一生的工作體現出來。越來越多人指出,對普世合一的追求,不應只是知性、體制或形式上的,也應建立在關係的連結、共同的祈禱,及相互的情感和愛之上。換句話說,普世合一運動不僅是頭腦的思維建構,更是心靈的轉化和實踐,亦即效法上帝對世界最首要的態度:愛!

同時,那位體現愛的基督也如此提醒我們:「凡接受我命令並且遵守的,就是愛我的人。」(約翰福音14章21節a,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因此,愛從來不是一種情緒,而是立基於忠實且具有轉化力量的門徒職分。而共同體(koinonia)的建造,是因人們彼此相愛而產生連結,是一種心靈契合的共融團契。愛與合一是一體兩面的,可說是愛驅動了我們成為一體。當然,愛不是一種浪漫的「墜入」(fall into)的情感而已,而是包含意志與知性的全面委身,也牽涉到政治與行動(哥林多前書13章1~7、13節)。在愛中,我們不只關注自己,也關注「他者」,通過激進的好客精神及連結感,讓異鄉人成為好鄰舍。在多元宗教的處境裡,我們關注的,也不僅是基督徒間的連結,更要致力於和所有宗教徒及善心人士形成緊密的關係,通過共同的公義與和平行動及持續的對話來形塑更美好的世界。

受到普世運動洗禮的PCT

在線上會議裡,有不少機會談到自身國家在疫情下的處境,我在一篇〈兩年多來台灣與香港處境〉的短文裡提到,儘管台灣順利完成2020年初的總統大選,深化了民主成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成功控制疫情,但這些美好果實並未轉換成台灣國際地位的提升與曝光度。我也提到鄰近的香港因「反送中」及《港版國安法》的通過所引發的政治迫害,需要密切關注。我呼籲普世夥伴在疫情嚴峻的情勢下,關切被孤立的台灣和被打壓的香港。事實上,這樣的聲音過去在正式大會裡是很難被聽到的,「台港中議題」似乎已經變成普世關係裡的禁忌。然而,隨著中、美兩大帝國的激烈競爭、台灣在疫情中的優異表現,以及越來越多友好國家的支持,近年來台灣在世界的能見度也不斷提升,令人振奮。想像起來,在疫情下參與線上普世會議,有點像在沒有觀眾的螢幕前觀看奧運比賽,儘管缺乏臨場感,但關注度卻增加了。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自1951年成立總會以來,就積極參與普世合一運動,並加入WCC及其他普世組織。自1960年代起,PCT在信仰反省和宣教行動上逐漸受到普世思潮影響,其領導者和神學家也因在普世形塑的學校(如愛丁堡大學神學院、普林斯頓神學院、紐約協和神學院等)接受教育,而深受影響和衝擊。這讓PCT發展出積極關懷社會公義和台灣前途的信仰態度,學習探索普世宣教與合作、公義與和平、兩性平權、族群關係、宗教對話、全球化與經濟不公義、生態浩劫與環境整全等重要議題,特別關心婦女、青年、孩童、無根子民(難民)、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同志族群、外籍勞工及其他弱勢邊緣團體的基本人權並提升其尊嚴,也關切廢除死刑、免除貧窮國家外債、宗教容忍等倫理議題。值得一提的是,自1980年代起,PCT通過普世運動所支持的「城鄉宣道會」(URM),進行社會運動及草根工作者的訓練,跨越種族和宗教界線,成為帶動台灣社會改造及主權尊嚴的先鋒,貢獻良多。一路走來,我們深深感謝普世夥伴教會的陪伴,讓我教會逐漸茁壯、成熟。

最後,自從中國基督教協會(CCC)於1991年的南非坎培拉大會再度加入WCC後,PCT和CCC間的互動與張力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雙方因政治立場的差異曾在媒體上交火,但正式的對話及交集卻有限,在現今台海及印太情勢嚴峻的狀況下,台、中教會的關係,以及雙方教會是否能扮演先知性角色,更令人關注。

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24072


資料提供單位: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