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次數:747| 下一則
發布日期:2023/10/2
The Hymn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聖詩學會年會


作者/賴音婷 (青年事工委員會主委/普世關係委員會委員)

一、會議名稱:The Hymn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聖詩學會年會 報告者:賴音婷

二、主辦單位:The Hymn Socie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美加聖詩學會

三、時間:2023年7月16至19日(7月15日為WDP分享團隊會前會)

四、地點: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

五、參會國家:大會主要與會者-美國、加拿大;

世界公禱日專題分享團隊成員-美國、台灣、羅馬尼亞。

六、會議流程及內容摘要:

  美加聖詩學會的使命在於「鼓勵」建立互相支持的關係、透過定期刊物與網路「推廣」活動、提供實際經驗「提升」對聖詩的認識與如何帶領,相信聖詩是敬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長期致力推展新歌演唱與詞曲創作並看重這些原作的價值。此協會自1922年成立,當時名稱為美國聖詩學會(The Hymn Society of America),於1991年改名為美加聖詩學會(The Hymn Socie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年會輪流於美國和加拿大舉辦。

  今年(2023)年會主題為「大地、語言與解放(Land, Language and Liberation)」,共四天三夜。第一天是下午報到,有安排一場管風琴演奏會,地點在附近的聖安德魯和聖約翰長老教會(St. Andrew and St. Paul Presbyterian Church),像是自由參加的會前活動;正式開始是晚上的聖詩節慶(Hymn Festival),所有曲目選自「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WCC)第十一屆大會」,WCC是促進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跨教派並具世界性的基督教組織,以當時的大會主題「基督的愛催迫世界走向和解與合一(Christ’s Love Move the World to Reconciliation and Unity)」為題做為開場極具意義。

  接續的三天都是以早禱開始,並一定會安排一場大堂主題演講,之後有各類專題講座,直到晚上再次全體聚集的活動-聖詩節慶。

  第二天比較特別,早上有二場為全體參與,一個是主題演講,另一個是座談,其主題皆圍繞在族群認同、文化傳承與音樂創作,包含原住民族、殖民宣教、加拿大當地多元文化所使用與創作的詩歌等的反思與挑戰。午餐過後有小組時間,與會者根據自己的角色,例如:教授、領唱、詞曲創作、指揮、牧者等,根據自己的身分與屬性和其他參與者建立更深入的對話。下午後半段的時間是第一階段的專題坊,WDP為此時段的分享單位之一。

  後兩天的早上除了大堂主題演講,另一時段為特色專題,由於第三天我原本選擇的專講未開成,因此參加了「透過歌曲認識魁北克文化、歷史、與處境(Quebec Culture, History, and Context through Song」),魁北克是北美唯一的法語區,跟加拿大其他地區的氛圍非常不同,透過講者(也是演唱家)用一首首歌曲串連了時代的足跡,有喜、有眼淚,我印象非常深刻也十分喜歡,是受益良多的一堂課。第四天所選擇的特色專題是「創傷、療傷與化身:重光崇拜在北美與亞洲的同志酷兒基督徒運動」,講者是一位在美國長大的台裔青年-夏叔安,目前在普林斯頓神學院攻讀神學碩士,曾出過唱片、拍過紀錄片,可以說是一位藝術家,而有多重身分的他(台裔、基督徒、酷兒),從跨文化、跨領域的脈絡與群體認同中,重新詮釋與分享敬拜的意義、音樂的運用與和好的真諦。

  第三、第四天的下午是兩時段的專題坊,第一天已結束WDP專題分享的我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選課,不需要團體行動,但我和Edith很有默契常選到一樣的專題,其中有一堂是「地土的聲音The Sound in the Ground」,從介紹文中提到各個文化都有自己的聲音,而當地音樂的發源通常來自從受苦與受壓迫群體所發出的吶喊,這一堂課的確介紹了美國當地民謠(Folk Music)與基督教音樂的對話,但和我與Edith的認知稍有落差,因此就調侃自說「他們文化的根沒有很深 (Their root is not so deep.)」,當然這是相較於歐洲與亞洲的多元性與複雜度,但身為這兩洲的我們也因此有了共鳴與更多對彼此的認識。我所選的其他專題坊內容就比較實作型,例如:創意聖詩伴奏、更好的歌唱訓練等,這些課程講述一些方法和技巧,也提供講義與譜例,幫助參與者有更實用的學習管道。

  另外在整場活動中有設立「書房暨無聲拍賣會」,每天都會有特定時段開放讓與會者自行前往參觀與挑書,會有各種聖詩本、樂譜、二手書籍、裝飾品、小東西等,也看到PCT出版的世紀新聖詩。

  來到最後一天,晚上的聖詩節慶主領者是一位創作型女歌手,大部分都由她自彈自唱,以及說故事般的敘述演唱和創作的詩歌由來,非常貼近生活、觸動人心,也為這一次年會畫下美麗的句點。

七、學習心得:

  三月初從婦女幹事與普世幹事得知「世界公禱日國際總部(World Day of Prayer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WDPIC)」邀約參加「美加聖詩學會」的專題分享,其中重要原因是今年(2023)世界公禱日(WDP)代禱國是台灣,而我創作了二首曲子-主題曲和奉獻歌,因此成了這一次受邀的最大契機。

  WDPIC執行幹事Kaite是美國人,也是主要召集人,加上羅馬尼亞的Edith和台灣的我,我們三位是這一次專題分享的主要成員,得知原本還有其他國家的二位姊妹,但因簽證和其他因素無法到場,然而令人感動的是有兩位非常資深的前輩:WDP德國的Helga Hiller與WDPIC前執行幹事 Eileen King特別前來參加此次分享,給予很多鼓勵、建議與肯定,而他們的出現就足以令人佩服,是對於WDP運動的無比熱忱與支持舉動。

  由於會眾對WDP可能是陌生、甚至沒聽過也不了解,但不希望用冗長的演講模式,而剛好Kaite根據去年參會的經驗,大會參與者都有一定的音樂造詣,因此期待用「唱多說少」的方式呈現,但很重要的要一樣能傳遞出WDP的精神,因此,我們運用「WDP Guiding Principles世界公禱日指導守則」的九項原則,找出相呼應的曲目串成這一次的分享。

  預備過程是緊迫、密集並需要彼此聆聽、包容、理解且付出行動。我們全員抵達是大會開始前一天,WDP專題時段是第二天下午,事實上只有二天半的預備,雖然之前有線上互傳訊息並有音樂檔和部分的譜,但實際分工幾乎是當時方能確定,像是誰說、誰彈、誰唱等,為了有足夠討論,我們沒有住在學校宿舍,是在附近訂了Airbnb,可以不受到空間限制和其他人影響。見到面後的我們先確認基本架構,就先各自預備,特別是有關歌曲和九項守則的說明與連結,接著再進行更仔細的討論,當出現不同意見時,最需要的是再次釐清要表達的意思,特別我和Edith的英文都不是主語,而若無法立刻有共識就緩一緩再確認與排序,畢竟還未在使用場地演練(第一次彩排安排在第一天報到前的時段),一切都是有變數。

  其中的學習還有「腳本」,意思是我們把要說的每句話以及位置轉換等都全部清楚逐字列出成稿,這是要有夥伴願意承擔英文撰寫與修正的任務,將講者的話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語氣呈現;另一個學習是扮演好「角色」,由於只要經過彩排就會修正直到真正上場,最終版腳本其實到當天正式分享前才完全定案,因此講者也有不小壓力面對持續的變化,然而為了共同的目標,盡力給予創意和想法,加上彼此體諒與互相配搭的心意,再一次提醒我,在團體中要「懂」就能同心同工。

   WDP專題題目為「The Land Cries out in Song: Congregational Songs from the World Day of Prayer Movement大地在歌中呼求:世界公禱日運動之詩歌選」,跟此次大會主題「大地、語言與解放」有很大的共鳴,或許是這個原因我們被分配到的場地是可容納最多人的主堂。有人提及聽過WDP但不知道有這麼多詩歌產出,但有參與過WDP就知道每一年輪流為不同國家禱告,各國所設計出的主日禮拜、兒童禮拜等,使用的歌曲量是很驚人也具文化特色。在專題中我所創作的主題曲「I have heard about your faith」安排在第二條守則「Listening and Speaking傾聽與分享」之中,除了提及當時台灣團隊期待的主題曲方向,也分享了個人創作歷程,象徵著傾聽了WDP台灣和創作的故事,經由話語、文字與代禱傳遞就是分享,而透過如此學習更給予彼此更多鼓勵。當提及第七、八條守則「Being a Christian neighbor in a multi-religious world在多元宗教的世界中成為好鄰舍」、「Committed to learn; striving for wisdom致力學習;努力尋求智慧」,Kaite表達明年是為巴勒斯坦這個複雜情勢的國家代禱,透過WDP的守則概念分享從理解差異中擴張對人的愛與尊重,甚至邀請大家當場學習用阿拉伯語唱已編寫完的詩歌,這也是持續學習與認識世界的態度。

  最後是以我創作的奉獻歌做為結尾,像是禮拜都會有奉獻,邀請參加這一場專題坊的大家一起獻上自己的歌聲為祭,感謝主的愛與恩典促使這一切發生。決定用這個結尾方式讓我感到驚訝也很開心,有備受肯定的感覺,而最後聽到大家一同頌唱自己所創作的歌,甚至結束後還聽得到有人不時哼唱,那種溫暖上心頭的豐富感,也給予我力量繼續冒險與突破自我疆界。

八、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能做什麼?

  這一次參會是一個音樂為主的盛會,講座若有唱歌安排,會眾幾乎都能立刻唱出四部合音,因此想到平日我在關懷社區協會工作,面對很多課業低成就的學生,會希望有朝一日孩子能找到自己一片天,在偶爾的活動中會發現蠻多孩子在藝術領域蠻有天賦,只是沒有機會被發掘與栽培,身為身邊老師與大人又剛好自己也會音樂,在能力許可之下能繼續鼓勵有心的孩子發展專長、培養興趣。而WDP是以婦女與小孩為主體的全球運動,社區工作的對象大多為經濟狀況較為辛苦的家庭,多少也因為看不到改變灰心、疲累,然而持續參與這樣的祈禱運動幫助了自己持續服事,也能分享各國WDP的故事帶給孩子新知並與世界連結,進而對未來有盼望與勇氣。

  在婦女普世的WDP事工,我其實像個新生兒,從籌備WDP台灣才開始有比較多認識,而因著這次與WDPIC執行幹事一起同工,有幸繼續參與下半年WDP辦理的年輕女性方案,前往明年的代禱國-巴勒斯坦,是延續在WDP的服事,也是透過實際探索與深度對話真實理解國家與教會處境,將經驗傳承與分享。看得出WDP推出這樣的方案亦是欲培育新一代,以我目前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青年事工委員會的主委與普世關係委員會的委員,希望能夠提升之間的連結,特別是青年,希望以自身經驗鼓勵更多年輕女性參與。

九、建議事項:

  從三月得知這個出訪計畫,由於對美加聖詩學會大會的陌生和僅知道主要負責WDP專題分享,因此希望盡早知道呈現方式好有充足預備,內容除了有關WDP台灣與自己創作是已知能夠預備的部分,仍是希望清楚知道其他細節與分工,畢竟WDP是專題的主體。然而執行幹事應該是忙於當期事工,也能想像與全球各國對話是不容易的工作,我們六月中旬僅得知會製作小冊子,再來就是出發前一週收到曲目(但未確定要使用哪一些),而真正分工與確認,包含各人主責講述的篇幅是哪些,已是我在溫哥華轉機時,也就是抵達前一天。心情其實蠻緊張也緊繃,畢竟要用英文講述,對我來說還是需要比較多的時間預備。不過感謝上帝的恩典,或許這樣的緊湊促使我們三個人的溝通與合作非常良好,大家彼此體諒與互助,使得這一次分享圓滿結束。

  感謝婦女事工委員會的同工,在出發前索取了有關婦女事工的介紹和WDP台灣中英文資料,以備不時之需,有些雖然不會真正在台上分享時用到,但再一次複習閱讀,在與其他參與者的談話中,能成為話題,而非自由發揮說自己想說的而已。

  與其他有普世事工的委員會連結是可以努力的方向,特別是青年與大專,在現今普世會議裡常常說青年的重要以及傳承的必要性,因此能從年紀輕一點的女性開始栽培,相信對於婦女普世事工會有幫助,進而有事工與人才的延續。

WDP專題坊實況》圖為「開場」
由Kaite(右)領唱與介紹、Edith(左)吹長笛搭配、我(中間)彈琴。
之後我們三人會輪流換位主講領唱、彈琴、配唱、長笛或打鼓搭配之。

《與兩位資深前輩於報到時的合影》
由左至右:Kaite(WDPIC現任執行幹事)、Eileen King(WDPIC前執行幹事1987-2012)、
Edith(WDPIC歐洲區代表)、Helga Hiller(WDP德國)與我(WDP 台灣)


資料提供單位: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