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次數:162 上一則 | 下一則
發布日期:2024/6/28
普世信仰與教制委任會第一次實體會議 - 鄭仰恩牧師


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WCC)第十一屆大會於2022年在德國的喀斯魯(Karlsruhe)舉辦之後,隔年(2023)召開的中央委員會選出各個委任會(Commission)的委員。我是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推薦,當選為「信仰與教制委任會」(Faith and Order Commission)的委員,任期八年。這是我第二次擔任此一委任會的委員,第一次是1998-2006年,那一次的參與經驗相當不好(成員有130位,但主要運作是由25位的執行委員會負責)。不過,從上一屆大會起,委任會的運作方式改變,成員減少(本屆是62名),但各個委員的參與率和工作量大大提昇。

新的「信仰與教制委任會」在2023年下半年開了幾次線上會議,主要是讓新的委員彼此認識,同時一方面回顧過去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思考未來的方向。今年初召開第一次的實體會議,是於2024年2月1日至2月7日在印尼北蘇拉威西的馬納多(Manado)召開,確切地點在火山湖畔的托莫洪(Tomohon)。當時,剛好碰上即將舉行印尼總統大選,沿途看到許多選舉的旗幟和大型海報,一路上也看到許多的基督教堂,以新教居多,原來北蘇拉威西省的基督徒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伊斯蘭教徒僅佔三分之一,這和我們對印尼的整體刻板印象相當不同。

普世信仰與教制委任會的成員相當特別,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教派,其中包括羅馬大公教會(佔10/%)以及正統教會(Orthodox Eastern and Orthodox Oriental,佔25%)的代表,因為都是學有專精的神學家,因此有許多共同的話題可以討論。

會議於2月1日晚上正式開幕,印尼教會聯合會預備了盛大的開幕式及晚宴,除了WCC總幹事皮雷博士(Dr. Jerry Pillay)之外,西蘇拉威西省長也來致詞,還有印尼教會的諸多幹部。2月2日早上開始正式會議,整個會議規格也提升一級,因為印尼教會提供十二位青少年志工(steward),暱稱「十二使徒」,此次實體會議也為一位瑞典的身障委員破例提供線上參會的模式。

2月2日的會議重點是新成員的互相認識、委任會議長Rev. Prof. Dr Stephanie Dietrich 以及主任Dr Andrej Jeftić 的就任演講,以及副議長的選舉。

2月3日早上是普世兩個重要的委任會(信仰與教制以及宣教與傳道)對話的時間。「普世宣教與傳道委任會」(Commission for World Mission and Evangelism, CWME)的議長Rev. Dr. Michael Blair以及主任Rev. Dr. Peter Cruchley前來分享,提出轉化的門徒職份(transforming discipleship)、共同見證(common witness)、來自邊緣的宣教(mission from the margin)、解殖民的宣教(decolonizing mission)等觀點,期待兩個委任會可以有更密切的合作。這確實將是未來普世合一運動的重大挑戰。

此次普世信仰與教制委任會的重頭戲是Nicaea 2025,也就是明年十月要在埃及的亞歷山大(Alexandria)舉行的第六屆普世信仰與教制大會(World Conference for Faith and Order),為要紀念1700年前舉行的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以及公元325年通過的《尼西亞信經》。因此,2月3日下午的討論也聚焦在「尼西亞信經的歷史回顧」以及「尼西亞信經對現今的意義?」

關於尼西亞信經在當時代所呈現的意涵,我個人提出下面三個要點:基督的身份(The identity of Christ)、上帝和受造世界的關係(God’s relationship to the created world),以及如何通過合議的程序來達成合一(Conciliar process as a way of achieving unity)。基本上,這也和本次會議討論的方向相一致。

至於尼西亞信經和現今世界的關聯性為何?大致上有幾個重點:使徒信仰(Apostolic faith)的特質對現今的教會有何重要性?創造的神學(生態關懷)為何?苦難的問題(道成肉身的上帝如何回應現今世界的困境)?此外,現今世界裡是否有我們必須與之交手甚至對抗的「魔性」(demonic)或威脅的勢力(如世俗主義、新無神論(neo-Atheism)、極端相對主義等)?

明年將要舉開Nicaea 2025,確實令人振奮,上一屆的大會是三十年前(1993)在西班牙的聖雅各城(Santiago de Compostela)所舉行,也是我的普世之旅的起點,至今仍印象深刻,難以忘懷。此外,會議中也聽取印尼教會的簡報,並對他們盡地主之誼的熱誠好客致上謝意。

最後一天(2月7日)也讓所有的委員選擇加入三個研究小組(study group),並進行初步的討論。第一組的焦點是「合一」(unity),探討主題包括可見的合一(visible unity)、合一的模式、以洗禮為根基的教會論(baptismal ecclesiology)、合宜的多元性(legitimate diversity)、多中心的基督教(polycentric Christianity)、大公合議性(synodality)。

第二組的焦點是「作為人的意義」(human being),探討主題包括神學人學(theological anthropology)、人工智慧(AI)、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

第三組的焦點是「在世界裡也為世界的教會」(church in and for the world),探討主題包括宣教、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和解(reconciliation)、公義(justice)、暴力與逼迫(violence and persecution)。

我最後決定參加第三小組,希望能對去殖民化、公義與和解等議題有所貢獻。


資料提供單位: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