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一周五的「會前會」: 會前會雖然在臨時變動之下,仍然順利於線上舉行。會中,成員代表4人彼此認識,概覽整個會議行程,預計參與報告的初步樣貌,也與普世辦公室確認一些行政要求,並由過去曾參與CWM-EAR或在普世有經驗,簡單分享經驗等。事後發現,會議現場中,雖然視訊,仍有許多分組機會,須由各教會代表分享,因此若未來能在會前會,就更多地討論4位代表的分工,會更為順利,大家都能比較有些預備心。 二、 會議進行: 六個東亞區教會的分享,都看到疫情帶來的影響,但不同的教會之間,呈現的差別很大。例如,香港及新加坡,非常都市型的教會,呈現的狀況就會相當地明顯以我們認知的「視訊發展」為主,當然香港教會還多了分享面對「雨傘革命」等的教牧關懷。馬來西亞及韓國,分享也較著重在主要大型教會或總體的情境。台灣大概相對是對多元的,有都市、鄉村等不同型態,並透過MAP-4回應對疫情衝擊之情形,還透過故事及影片,做很好的見證。緬甸教會大概是差別最大的,還面臨緬北偏遠地區族群衝突、毒品等議題,也都有一些關注,非常不容易。 我自己的想法是,能有這樣的參與及交流非常好,對不同教會能有廣泛大概的理解,對擴大宣教理解視角很有幫助。另外一點,若有機會未來開啟與這些教會更多「合作的事工」,讓更多台灣信徒也參與在普世的宣教事工中。如此,不只能透過事工本身去幫助需要的人們,促成不同教會之間的深度交流,並也會對台灣的教會及牧長信徒也帶來幫助。 三、 第一天的演講及小組討論: 兩天早上都有主題演講,並後續也有小組討論。當然每一個下午的教會分享後,也都有小組討論。討論時段,都以各自教會為一組,去探討教會內的情形、或要回應及應對的方法。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對第一天最後的小組討論,CWM主辦單位要我們回應對於CWM-AMM會員大會的建議。有與會者建議,CWM應當邀請更多年輕人來參與。其實,確實是需要不斷提醒「要找年輕人參與」,才能避免「老化」!因為,普世活動常常都是多年才有一次,有經驗參與兩三次,慢慢就有年紀了。 我的心得及建議是,其實PCT也應該開放應該也更開放、邀請青年自願報名對普世之參與。其實,地方教會與普世有些距離,很大的原因在於能夠參與普世活動者不多,我們太多時候是由「普世委員會、總會辦公室」來主動尋求人才,這樣比較容易漏掉一些有意願主動想參加者、或有潛力的新興牧長信徒。或許開放更多活動,提供「主動報名制」,讓真的有動力、有心參與者,也獲得機會能來參與。如此長期不斷地做,才會讓我們不斷培育普世人才、及幫助更多人投入在普世關懷,並深化整體PCT普世參與,拉近台灣教會信徒對普世的距離感。 四、 第一天的演講及小組討論: 第二天主題演講,談論後疫情的牧養及靈性培育。會後的討論方式比較不同,每一組有不同討論題目。PCT分配到的是: What are our peoples’ deepest desire about “worship and spirituality” in the Covid-19 situations?及第二題How to forge a new spirituality as we are Challenged to hit on the road to Emmaus (in different context of sharing the Gospel)? 我的想法是,後疫情的隔離生活,讓人感到更明顯的寂寞感、孤獨感,反到人喚起人對「群體」及「關係」的看重!人,需要被他人需要、照顧、及與人互動,並且更孤獨中更需要感受到耶穌的關懷與同在。疫情間靈性的渴望,就是那句老話「平安」,那種人與人之間、人與主之間的團契關係,反而更加需要!我想到一首Taize的詩歌「Jesus remember me」。泰澤詩歌大家一同吟唱,祈求上主同在、耶穌記得我,那種平靜而平安的靈性狀態,才是人們深層的需求。 我想到近期關心一位不願開刀的老牧師,關心的過程慢慢地才知道,因為老牧師子女都外出服事及工作,他獨居、孤獨多年而失去生存的意願,以至於簡單開刀就能應對的問題,就是拖了多時不願進行。但後來多人關心之後,想通了、有生存的渴望了,反而跟身旁的人說,他要去開刀了,而且意志堅強地說,要活到120歲!可見,孤獨、隔離對人的意志,是有多大的衝擊!團契的關係,是有多麼地重要! 「以馬仵斯之路」這段經文給我們更深的啟示,它提醒咱:不只要身旁有人,還要能認出耶穌、與主同桌/同在的關係連結,救主耶穌才會臨到、並讓咱能享有真正的「平安」。否則再多的活動、再多的人在旁邊,就如同有同伴的兩人,仍然是失落、難過、失望。因此,其實無論是否是疫情或平常、無論身旁有或沒有人,重點是「人與人的關係」如何來深化,怎麼來建立更有意義的團契關係,讓夥伴/信仰群體之間更密契,才是最重要。反而,是否隔離、有沒有什麼好的聯繫工具,都是相對其次了! 舉例而言,後疫情時代,有的教會透過視訊禮拜、透過網路聚會增加關係,這很好。但有些教會多是長輩、部落通訊訊號不佳、教會經費不足以支撐高端設備經費,也不必硬要追求這些視訊直播的效果,反而透過簡單錄音祈禱、影音禱告短片,甚至以卡片、電話關懷、紙本分享短講篇章等,都是很不同的應對方式,也都能促進信仰團體中的靈性的提升。 總之,不只是疫情狀況下,平常的教會生活,就需要透過彼此真誠關心、建立深度有意義的關係,才能營造一個靈性健康的信仰群體。最重要是「有心」、在乎、真實的關係建立,才能夠彼此陪伴,才是最重要! 五、 結論: 這次CWM-EAR線上舉行,比起實體會議,由於無法親臨,個人語言能力較不足之下,交流就顯得較少,可惜了些,並且沒能有機會至不同場域開會、也沒能參訪不同的教會,相對可惜。但我還是覺得,很高興能夠透過視訊會議,能跟不同國家的夥伴教會交流分享、獲得很多不同的經驗,也發現大家共同的困境、也有各自特殊的處境及回應的方式。收穫真多! 此次參與的過程,我看到一同與會的青年代表子依,英文程度很好,也很願意投入主動分享,確實是很值得栽培的未來新星。這更提醒了我,總會辦公室應該更多地提供給年輕人參與普世的機會。 而在疫情時代,整個研討會的參與之後,我最大的反省及心得則是,疫情雖然帶來不便,但讓我們嘗試不同的方式參加活動,是不同的體驗。而且,疫情的不便,反而讓我們深刻體會這些事,其實幫助咱能夠反省教會常態、過分習慣了信仰生活,這都幫助教會再次重新審視既有的事工、既有的團契關係! |